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大发最牛回血最稳的cb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党建引领“养牛链” 蹄疾步稳兴乡村——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特色养殖铺展发展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5-10-09 19:10 点击次数:59
鲁网9月28日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济南市莱芜区方下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将肉牛养殖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通过“支部牵头、人才支撑、聚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牛产业”带动“牛经济”的生态致富路。
支部强引领:筑牢服务“主心骨”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得把养殖户拧成一股绳。”起初,台头村里的养殖户多是单打独斗,不仅优质牛种难引进,养殖技术也参差不齐;到了销售环节,更是常因散户体量小、议价能力弱而陷入“销路没保障、价格上不去”的困境。面对这样的难题,台头村党支部书记马珍勇率先“吃螃蟹”——牵头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养殖户凝聚成合力。合作社成立后,从统一筛选引进抗病性强、产肉率高的优质牛种,到邀请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定期开展畜牧养殖培训;从整合资源对接大型屠宰场、生鲜市场,到集中运输降低流通成本,一步步帮养殖户打通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链条堵点。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台头村的养牛业从“小打小闹”的零散状态走向了“抱团发展”的规模化道路,成为了村里带动增收、支撑发展的支柱产业。
引得凤凰来:激活产业“智动力”
产业要提质,人才是关键。过去,铁牛岭村的养牛业发展曾困于“散养”“技术陈旧”的发展瓶颈里,国家税务总局济南市税务局驻铁牛岭村第一书记李文新深入调研后发现,虽然村里三户养殖户具备一定养殖基础,但缺乏懂技术、会经营的“带头人”。于是,他将“引才回乡”作为壮大养牛业的突破口。
“由最初的50头到如今打算扩养到300头,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全力支持。”铁牛岭村青年养殖户李涛感慨道。在方下街道,像李涛这样通过养牛产业实现致富梦想的人才越来越多。为了能让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李文新通过走访在外能人、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发展空间;出台扶持政策等举措,成功吸引了李涛、李旭瑞等青年才俊回乡创业。这些“新农人”带着资金、技术和新理念回乡后,迅速推动了养牛产业的转型升级。原本零散的牛栏变成了标准化养殖区,单一的卖牛模式拓展出了“养殖+加工+电商”的一体化链条,这股强劲的“智动力”为铁牛岭村的养牛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推动产业焕发出了蓬勃生机。
织就产业链:聚合资源“扩版图”
为了让养牛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方下街道领头联合党委主动扛起责任,以产业升级为目标,推动养牛业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跨越。
一方面,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辖区内的土地、资金、技术等分散资源,集中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基地采用统一规划的牛舍布局、配备智能化饲喂和粪污处理设备,实现养殖全流程的集约化、标准化管理;另一方面,瞄准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牛肉深加工产业,着力培育“莱福牛肉”特色品牌。通过开发牛肉干、牛肉酱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不仅让“方下牛肉”名声更响,更带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实现了“养牛富民”向“产业强街”的新跨越。
算活循环账:念好生态“致富经”
“秸秆变饲料,牛粪变肥料,这循环账越算越划算!”马珍勇指着满池的青贮秸秆介绍。过去,辖区玉米秸秆多被焚烧或堆弃,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领头联合党委牵头先后建起了十余个标准化青贮池,并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村里党员们主动作为,拿着收购清单逐户走访,耐心讲解秸秆回收的价格政策和生态效益。“以前处理秸秆是个麻烦事,现在拉去合作社就能变现!”村民们卖秸秆得到收益,积极性越来越高,原本弃之不用的秸秆成了“香饽饽”。
而对于合作社而言,用本地秸秆制作饲料比外购商品饲料成本降低近三成。同时,养殖产生的牛粪也能实现“变废为宝”,用作田间肥料。这一“种-养”的循环模式,既解决了农村秸秆处理难题,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方下街道,牛群壮、产业兴、百姓乐。养牛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了群众的钱袋子,更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下一步,方下街道将继续深耕养牛产业,让这头“致富牛”载着乡亲们的幸福梦想,奔向更美好的明天。(通讯员 邱文茹)
鲁网济东频道热线:0531-76122110
责任编辑:孟昊天